男友被杀 风尘女上节目揭露警长是黑帮老大 语惊四座
新闻来源: 没药花园 于2023-03-17 10:07:03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一个功勋卓著的英雄警察,其实是横行霸道的残忍毒枭,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抢劫、无恶不作,却似乎无法撼动、屹立不倒。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样的剧情,只存在于蹩脚的好莱坞电影之中。
然而,一模一样的故事,就曾在悉尼街头真实地上演,除了这位“英雄警长”,还有九死一生的卧底便衣、梦想成为黑帮的华裔大学生,以及一个被称作“澳大利亚第一吹哨人”的风尘女郎……
(字数9,917)
1
吹哨姑娘
《60分钟》(60 Minutes)是一档全球知名的新闻节目,它最初在美国播出,之后又被许多国家引进。
《60分钟》选题严肃、立场客观,属于深度报道的“硬新闻”,它的澳大利亚版本于1979年播出,很快就跃居为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栏目。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14/ea548cf59dtype_jpeg_size_1080_100_end.jpg”/>
(当年的雷·马丁)
那是悉尼最冷的月份,在位于悉尼郊区威洛比(Willoughby)TCN电视台的演播室,雷·马丁注视着自己面前的受访者。
那是一个25岁左右的年轻姑娘,穿着朴素的格子衬衫、牛仔裤和黑色鱼嘴鞋。她不太说话,脸上还残留着泪痕,近乎神经质地不断吸着烟。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12/82f62d4d19type_jpeg_size_1080_178_end.jpg”/>
和其他娱乐型的访谈节目不同,《60分钟》的主持人,都由身经百战的专业新闻记者担任。雷·马丁说,自己绝不是一个天真的人,但这个姑娘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让他目瞪口呆。在萨莉-安妮清晰有力的语声里,整个澳大利亚都将为之震惊的故事就这样被娓娓道来——
童年
萨莉-安妮生于1954年,原名萨莉-安妮·克里沃肖(Krivoshow)。萨莉-安妮的祖父母纳姆(Naum)和朱迪思(Judith)都是来自苏联的犹太人,1926年,他们离开了故乡阿塞拜疆,一路辗转来到了悉尼,在悉尼东郊的北邦迪(North Bondi)区安了家。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13/ee629ec8cdtype_jpeg_size_563_178_end.jpg”/>
(童年时代的黛布拉和萨莉-安妮(右))
据邻居们回忆,朱迪思是个严厉暴躁、有严重洁癖的人。这家人的住处濒临海滩,可每当萨莉-安妮和黛布拉从外面玩耍归来,只要她们带进屋一点沙子,朱迪思便把她们扒得只剩内衣赶到街上,用俄语大声咒骂。
两个小姑娘里,萨莉-安妮是个“刺头”,经常惹得祖母暴怒,每当这时候,朱迪思就会用烹饪用的大木勺,狠狠抽打年仅6岁的萨莉-安妮的大腿……
不过,在黛布拉的回忆里,这还是一段相对快乐的时光。不太聪明的伯父艾萨克,是两个侄女友善的玩伴,姑姑萝丝也会在周末的时候,带她们去海滩玩。杰克为了赚钱养家,很少陪在女儿身边,物质上倒是对她们极尽溺爱。
通过杰克一位电视圈朋友的引荐,两个小姑娘登上了当时著名的《约翰尼·奥基夫秀》(Johnny O’Keefe Show)。稍大一点的时候,萨莉-安妮被选为一家连锁百货商店的童装模特,当别人问起她的梦想时,萨莉-安妮会欢快地回答:“演员或者歌手!”
杰克对大女儿的未来踌躇满志,他告诉她:“犹太女孩通常不好看,但你是个例外,如果你好好施展本事,所有男孩都会对你趋之若鹜!”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1/846437b931type_jpeg_size_760_127_end.jpg”/>
(多佛高地女子高中,萨莉-安妮曾在此就读/1955年)
14岁那年,萨莉-安妮第一次吸食了大麻。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澳大利亚兴起了大麻热潮。当时正值越战,休假的美国军人们,将金三角低廉的毒品带进了澳大利亚;澳洲本地的嬉皮士也在新南威尔士州的“猎人谷”(Hunter Valley)里发现了野生大麻,开始私下加工贩卖。
虽然官方明令禁止,但在民间、尤其是青少年间,大麻早已泛滥成灾,之后的1970年代,更是毒品泛滥的“毒品十年”。
每当感到忧伤或者疲惫的时候,萨莉-安妮就会前往邦迪海滩,有不少她的同龄人在那里聚会,几乎每个这样的聚会,都会以一群人共同吸食一根大麻烟卷而告终。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12/359dc7b6f5type_jpeg_size_1080_150_end.jpg”/>
(Whisky A Go Go里澳大利亚女孩和休假的美国大兵跳舞 /1967年)
不过光鲜和黑暗永远如影随形,纸醉金迷的夜总会,也是犯罪分子们频频出没的地方。这些人中间,有个名叫布莱恩·哈克斯特普(Bryan Huckstepp)的人,他比萨莉-安妮大8岁,是个有犯罪前科的小混混。
不久之后,萨莉-安妮和布莱恩结婚,一同移居到澳大利亚西部的矿业城市卡尔古利 (Kalgoorlie),那一年她17岁。布莱恩是个家暴成性的瘾君子,他很快就“说服”了自己年轻的妻子卖淫,以此供养自己吸毒。
两人后来又搬回了悉尼,1973年,18岁的萨莉-安妮生下了女儿莎莎(Sascha),女儿出生后不久,两人离了婚,此时萨莉-安妮也身染毒瘾,成了国王十字区 (悉尼著名的红灯区)众多风尘女郎中的一员。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13/43ad9ca7b1type_jpeg_size_489_75_end.jpg”/>
(切姆斯福德医院的医生为患者“输液”)
这种“精神治疗”无异于医疗虐待,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切姆斯福德私立医院至少有25名病人因此死亡。
在这期间,虽然投诉不断,但医疗和刑事调查机构却对此置之不理,直到80年代初,在《悉尼先驱晨报》和《60分钟》等媒体的揭露下,澳大利亚当局才被迫采取行动——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澳大利亚切姆斯福德丑闻”。
萨莉-安妮也是这些患者中的一员,她在长达15天的疗程里接受了14次电击治疗,她的妹妹黛布拉回忆说,治疗结束后,萨莉-安妮的体重只剩下不到40公斤,她无法说话,无法走路,只能在地上爬行。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2/bb3e009ba1type_jpeg_size_768_75_end.jpg”/>
(沃伦·兰弗朗西)
沃伦·兰弗朗西是个枪匠(制造或修理枪的工人)的儿子,出生于一个犯罪传统悠久的家庭,17岁那年,他因为偷窃电视机被判刑五年,遇见萨莉-安妮时,他刚刚出狱一个月。
沃伦在长湾(Long Bay)监狱服刑期间,认识了一个“大人物”,那就是被称为悉尼“犯罪界国王”的内迪·史密斯(Neddy Smith)。
内迪·史密斯(全名是Arthur Stanley Smith,“内迪”是绰号)生于二战期间,是美国大兵和澳大利亚姑娘的私生子,内迪·史密斯高大威武(身高将近两米),从小就在犯罪上“天赋异禀”,是帮派巷战和酒吧斗殴的常胜将军,主要“特长”是贩毒和武装抢劫,其暴戾的脾气令人闻风丧胆。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13/826e6cfe22type_jpeg_size_768_75_end.jpg”/>
(萨莉-安妮)
和沃伦同居的第三个月,萨莉-安妮有了身孕。吸毒会导致排卵紊乱,很多女性吸毒者会几个月甚至一年没有月经,这是八年来萨莉-安妮第一次怀孕,成功戒毒和经常性的运动,让她的身体焕发了应有的青春活力。
萨莉-安妮怀孕的消息让沃伦很高兴,他筹划着赚一大笔“外快”之后金盆洗手,带着萨莉-安妮一起移居国外。而他赚取外快的方式,就是“偷”其他毒贩的毒品。
因为沃伦的“大哥”是内迪·史密斯,所以他认为其他毒贩即使偶尔被抢了毒品,也不会轻易将事情闹大。1981年6月一天深夜,沃伦从两个看上去不起眼的毒贩那里,抢了一些海洛因。这些海洛因成色很好,很快就被售卖一空,沃伦总共赚取了37000澳元(约等于现在的18万澳元)。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些毒品的主人,不是悉尼地下毒品网络中的任何一个帮派,而是比任何帮派都要恐怖的人——新南威尔士州警察部队的英雄、被称为“超级警长”的罗杰·罗杰森(Roger Rogerson)。
3
罗杰·罗杰森
罗杰·罗杰森生于1941年,父亲是来自英国的锅炉工人,母亲是威尔士人。他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州警察军校,之后在新南威尔士州警察部队(NSW Police Force,新南威尔士州主要执法机构)任职。
20世纪70年代早期,罗杰森参与了一系列大案要案,他以对黑帮分子“强硬、毫不妥协和重拳出击”而著称,又酷爱和媒体打交道,为自己迅速建立起了好名声。
罗杰森是澳大利亚警察部队中受到嘉奖最多的警探之一,因为“勇敢,杰出的警察工作和奉献精神”,他获得了至少13个奖项,包括每年颁发一次的彼得·米切尔奖(Peter Mitchell Trophy),那是澳大利亚警界的最高荣誉。
罗杰森的名声是如此值得信赖,1978年,法庭仅凭一份他与某个未署名囚犯的谈话记录(被称为“警察口供”),就将另一个嫌疑人定罪。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5/d27a257ae5type_jpeg_size_1080_178_end.jpg”/>
(左/内迪·史密斯,右/罗杰·罗杰森)
(除了内迪·史密斯,罗杰·罗杰森还有其他“合作伙伴”,这里暂且不提。)
内迪·史密斯昵称罗杰·罗杰森为“绿灯”(green light),意思是这位明星警长会为自己(及其手下)的犯罪行为“一路放行”,他会修改或销毁证据,让碍事的人“消失”,甚至在内迪·史密斯进行抢劫时,罗杰·罗杰森也会派自己的手下“搭把手”。
内迪·史密斯的毒品生意,在这位明星警探的掩护下蒸蒸日上,罗杰·罗杰森自然收到了丰厚的回报。1984年时,他的一个假名银行账户里,就有11万澳元(相当于今天31.4万澳元)的存款,当然,这只是他所有非法收入的冰山一角。
与此同时,罗杰·罗杰森很快发展出自己的“势力”,成为新南威尔士州主要的毒品“经销商”,他的“客户”甚至包括州里各大监狱的医院。
不过,罗杰·罗杰森可不仅仅是“内鬼”,相反,他更像是一个佩戴警徽的毒枭,他不仅有着地下社会的无情和狠辣,还拥有更致命武器——警察的职权赋予他的豁免权。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即使是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们,都会为之瑟瑟发抖。
作为内迪·史密斯的小弟,沃伦·兰弗朗西曾在几次武装抢劫中和这位明星警长有过交集。因此,当这个前拳击手得知,自己“偷”来的毒品属于罗杰·罗杰森的时候,他吓得魂飞魄散,立即带着萨莉-安妮离开了同居的公寓,辗转于不同的旅馆,如惊弓之鸟一般躲躲藏藏。
当萨莉-安妮在《60分钟》上讲述这段故事时,平日里机敏干练的雷·马丁,结结巴巴地向她反复确认:
“你说的是罗杰·罗杰森,新南威尔士州警局的警长罗杰·罗杰森?”
“没错。”
“……为什么沃伦不能(对罗杰森)说,‘我犯了个错误,这里是37000澳元’,把钱全都还回去,这样不行吗?”
萨莉-安妮的唇角泛起一抹悲哀而嘲弄的微笑:
“因为我们吓坏了(根本不敢和罗杰森见面),罗杰森警长是个邪恶的人,这一点(在地下社会)闻名遐迩。他杀人成性,很多人都曾经‘消失’了,我们担心,自己也会被他杀掉……”
4
午后的枪声
沃伦·兰弗朗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胆敢“偷”走罗杰·罗杰森警长的毒品,在不可一世的英雄警长看来,这等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他开始追杀沃伦·兰弗朗西和他的女友萨莉-安妮。
沃伦和萨莉-安妮东躲西藏,沃伦买了一把枪,即使睡觉的时候也紧紧握在手里。他哀求自己的“大哥”内迪·史密斯向罗杰·罗杰森说情,求他放过自己和女友。
经过内迪·史密斯的“斡旋”,罗杰·罗杰森向沃伦提出了两个条件,如果他能做到,自己就会考虑放他一马:
①沃伦补偿他30000澳元的“损失费”,需要先交10000澳元作为“首付”;
②罗杰·罗杰森为沃伦安排一次抢劫(由警方提供内线信息),抢劫获得的收益要分给罗杰森一部分作为分成。
沃伦的“大哥”兼“中间人”内迪·史密斯告诉他,自己将会在6月27日那天,亲自陪着沃伦和罗杰·罗杰森见面,沃伦上交10000澳元的“首付”,罗杰森会告诉他详细的抢劫内部信息。
1981年6月27日,这天是星期六,即使临近正午时分,天气依旧很冷。
萨莉-安妮为沃伦熨烫了一件厚实的衬衫,他们把10000澳元的“首付”,捆成一叠叠之后塞进沃伦的腰间,接着他穿上一件夹克,遮盖住这些钞票。沃伦没有带枪,他把枪留给了萨莉-安妮。
萨莉-安妮送他到了大门口,不祥的预感笼罩着她的心,她试图说一些轻松的事情:“等你回来的时候,能给我买束红玫瑰吗?”
沃伦转过头来,对她微微一笑:“谁也说不准,宝贝,也许这次要换成你买花给我了(葬礼上的鲜花)。”
大约在下午2点50分,沃伦和内迪·史密斯来到了约会地点,那是一个名叫“Dangar Place”的地方,罗杰森正在那里等待着,周围似乎空无一人。
就在沃伦向他走来的时候,罗杰森突然掏出一把枪,射中沃伦的心脏。
随着第一声枪声响起,早有准备的内迪·史密斯飞速逃离了现场,与此同时,罗杰森自己的人马(约有18人)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团团围住警长和地上奄奄一息的沃伦。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3/17/3/9606823c05type_png_size_1080_178_end.jpg”/>
(案发后不久,罗杰森(穿米白色外套者)一脸漠然地站在案发现场,手下们在说笑)
案发地点位于“大学城区”,附近有不少学生公寓,但因为正值寒假,又是星期六的中午,留在公寓内的学生很少。罗杰·罗杰森选择在这里“处决”沃伦,应当是觉得虽然身处闹市,但不会有什么旁观者。
不过,在栽赃沃伦的那把手枪上,他们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是一把80多年“高龄”的、近乎报废的枪,而且里面只有一发子弹——出身于枪械世家的沃伦·兰弗朗西,怎么会拿着几乎没有任何威慑力的武器,对抗十几个警察?
物证部门的弹道分析专家们,也对罗杰森的射击轨迹提出了疑问,但这些质疑都被警视厅上层轻易否定了——罗杰森的美名在外,他的下属们也全部口径一致,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这起案件很快成了热点新闻,被描述为“完美的警察工作”,这位“英雄警长”再一次享受着媒体的追捧,再一次享有“最勇敢正直的人民公仆”的美名,可谓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