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莱德中文网 Email: info@adelaideabc.com.au

去国离乡 不差钱的上海人为何润到美丽新世界?(组图)


去国离乡 不差钱的上海人为何润到美丽新世界?(组图)

新闻来源: 美国之音/兽楼处 于2023-05-18 14:59:09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离开活色生香的上海,润到美丽新世界
600) this.width=600′ src=’https://web.popo8.com/20230518/20230518145826_14661type_jpeg_size_1384_162_end.jpg’ />

2
踏上另一片大陆,信号归零,前半生履历归零。

这一点老于再清楚不过。参加高考二十年后,他又哼哧哼哧地开始做题。雅思听说读写,每项满分9分,他背着复习资料去上补习班,从天津、石家庄、太原一路考到高雄,刷到第五次,终于凑够四个6分。

但6分什么都不是。卖掉其中一套房,2019年技术移民落地澳洲,在到餐馆打工和加入华人中介之间,他还是希望能做点跟专业有关的事。

出国前,他在一家央企下属的地产公司,新招的应届生都是清北或国外顶级院校毕业生。项目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焦虑蔓延:

哪怕做到区域总,又怎么保证不被淘汰?

孩子上小学了,妻子说想移民,有亲戚在澳洲。老于把自己抛到另一种不确定性里。他决定做第一代移民,把根扎住,“然后我的小孩能参与到这个社会中。”

来旅游,看歌剧院,看海港大桥,是花钱,来生活是另一回事。放弃几十年的人脉和职称从头来过,老于发了几百份简历,大公司不搭理他,小公司宁愿要刚毕业的菜鸟。得到面试机会,他却听不懂面试官的话。起初,别人说啥,他只能一个劲“Yes”。

老于到处求朋友介绍,找到一家中国背景的公司,类似国内的特级总包。经理说确实缺人,但不清楚他什么情况,“这样吧,你先实习。”

兜兜转转,老于又回到工地,无偿实习三个月。工地上,打杂的普通小工日薪300到350澳元,稍微有点技术的木工瓦工砖工400到500,手艺好的焊工一天800。

换成人民币来看,是一份很高的收入了,不少中国工人被吸引过来,他们大多来自江苏或四川,拿旅游或者学生签入境,黑在澳洲,或者转庇护。只能在不需要证书的小工地上干活。

在新西兰,有一群拿3年工签的蓝领工人,妻子做点兼职,孩子进公立学校,租个破点的房子,就可以过。他们赌的是孩子成年后拿到身份,给父母申请银发签证或亲属团聚签证。

风险在于,每过三年,如果工作断档无法续签,“就是全盘输掉”。而孩子回到国内,再也回不到高考的轨道。

通过技术移民加拿大或新西兰,费用通常是一两百万,如果花钱买不存在的岗位获得加分,被移民局发现,投入会全打水漂。

至于美国,过去两百年,全世界的移民早就踩出了五花八门的路径。华人社区里的经典故事,是落地后口袋只剩200美金,直奔餐馆打日结工。阿川告诉我,还有装修工地老板每天早上来接人干活的,晚上送回去,一天150美金。

在洛杉矶,阿川开着一辆二手七座尼桑送外卖,最近通过新法案的特殊窗口拿了工卡。

3
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同比减少了减少了 13.5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006.26万人,同比减少了25.73万人。

他们中的一些人,和阿川、涛哥、老于做了一样的选择。

离开活色生香的上海,律所合伙人去了日本当超市收银员,外资基金前高层去了泰国经营民宿。房产投资群里,有人从国外回来坚定站岗,也有人跑去厄瓜多尔,有人退回家乡,买了几台室内蔬菜自动种植机。

这几年,他们都给自己提过类似的问:我拥有什么,害怕什么?未来我的孩子最好在哪,现在该怎样安排?如果人生在别处重启,全家依靠什么过活?

我说的“他们”,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搭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也给这辆车添了燃料。人到中年,通讯录算是通达,兜里还有筹码。

投资移民方案中,没有移民监、相对经济的,有爱尔兰、塞浦路斯和马耳他。

这两年,有位朋友花一百多万,给全家准备了马耳他的永居身份,他称之为一个“存档点”。虽然他从没去过那个西半球岛屿,也一点都不渴望所谓“重开”。

“我们都是高考走过来的,享受了改革开放,肯定是给国家继续做贡献。现在主要是小孩未来十年在哪儿度过的问题。”

孩子正在上双语学校,高考是不可能高考的。他想的是假如有一天,使领馆不再签发旅游签、学生签,孩子要怎么出国留学?

4
涛哥到新西兰三个月了,一切还算新鲜。奥克兰市中心有块野生动物保留地,下班之后,他无聊就会去那边看看鸭子,看看水塘。

“我不觉得国外会有多好”,从就医到交税、资产购置、律师见证,目之所及,坑会有很多很多。一个异乡人,不安定感和害怕肯定会有,可是焦虑已经催逼他到了这里。他申请了RV(居民签证),未来会转化为PR(永居)。拿到RV,他就将家人接过去。

复盘前半生,他很想念在弄堂里拎着拖鞋追着他打的外公外婆。去年和今年清明,都没能给他们扫墓。

新移民总爱旁敲侧击地问老移民:你们后悔吗?问移民的孩子:理解父母的决定吗?

一家Fish and Chips的老板是广东口音。涛哥问他,广东人把鱼放在油里炸:

不觉得违背了信仰吗?

前段时间,有个在新西兰的华人码农发微博说,有个华人同事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一问,他说自己父母在他儿时就去世了。后来有天同事突然主动提起他爸爸是个诗人,叫顾城。

你听过这个名字么?

花了三年左右,老于在澳洲稳定下来,跟朋友合伙经营一家小型开发公司。见多了二三代华人,他心里总估摸,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说中文,但应该不怎么能写,会记得回国探望过爷爷奶奶。等到孩子有下一代,中国,就会融入太平洋沿岸背景板,类似美国、日本、墨西哥或加拿大。

第三代移民,面孔与我们相似,却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公民,中国,是他们从未体验过的平行人生。

如果你去问,他们大概能宽泛地说一两句:中国是一个在亚洲的、很牛逼的国家:

“我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那。”

延伸阅读:

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的监控措施,让来自上海的张旬(化名)早就有了全家移民的打算。他原本计划投资移民,但因各方面原因让他最终选择“走线”。他清楚未来在美国可能面对的问题,但希望女儿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他在德州边境城市麦克艾伦向美国之音讲述了他的故事。

这位来自中国的“走线客”对美国之音表示,他十多年前就想离开中国,但迟迟未付诸行动,直到他钟爱的《魔兽世界》游戏在中国下线,他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决定出发上路。他在德州边境城市布朗斯维尔的移民释放点向美国之音讲述了他的经历。

“我们也不想出来,确实是现在国内的环境太差了。” 80后“走线客”小王(化名)对美国之音说。他在中国做小生意,三年疫情封控给他的生活造成冲击。他表示,国内生存压力太大,拿美国签证又很难,无奈选择“走线”。美国之音记者在德州边境城市布朗斯维尔遇到他时,他刚从美国移民拘留设施获释。

美国之音记者在美墨边境采访途中遇到这位来自中国的“走线客”,他向记者展示了他从美国边境管理部门获得的一部用来定位的手机,这个手机取代了以前使用的电子脚镣,让相关部门可以知道他们的行踪。这个中国走线客说,他不怕被遣返。


本文来源6parknews.com

Share this:

Like this:

Like Loading…
%d bloggers like this: